内容概要:中国海洋旅游行业依托海洋资源,已形成覆盖海滨、海岛、近海至远洋的立体化活动空间,涵盖观光、探险、运动等多元业态,并逐步发展为海洋经济与文旅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在政策持续推动下,行业经历了从单一滨海观光向邮轮、游艇、海岛度假等新业态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已成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等纲领性文件,叠加地方差异化政策创新(如山东“四大工程”、浙江海洋经济倍增计划、海南自贸港游艇产业突破),构建起覆盖产业规划、消费促进、科技创新的全维度支撑体系,推动海洋旅游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迈进。2024年海洋旅游业增加值达1.61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升至36.9%,海南等重点区域通过“陆海空”立体化产品体系创新,持续巩固产业主导地位。未来,随着消费升级与政策红利释放,行业将加速向“海洋+文化/科技/康养”等跨界融合业态转型,智慧管理、低碳运营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深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旅游目的地体系,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上市企业:海昌海洋公园(02255.HK)、华侨城A(000069.SZ)、凯撒旅业(000796.SZ)
相关企业: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海南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旅投凤凰岛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海岸发展有限公司、大连海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碧海蓝天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两江海洋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珠江客运有限公司、中远海运客运有限公司、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旅游发展政策、海洋旅游发展现状、海洋旅游行业区域市场、海洋旅游发展趋势
一、海洋旅游行业相关概述
海洋旅游是以海洋资源为核心依托,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通过海洋游览、娱乐、度假等活动形成的经济与社会现象总和。其活动空间覆盖海滨、海岛、近海、远洋及深海等立体维度,活动形式涵盖观光、探险、运动、疗养、科考等多元领域。例如,山东青岛邮轮母港通过“邮轮+岸上游”模式,将海上度假与城市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海南三亚亚龙湾依托优质珊瑚礁资源,发展海底观光与潜水运动,形成“海陆空”立体化旅游产品体系。
海洋旅游依据空间维度可划分为四大类型:海岸带旅游聚焦陆海交界区域,以沙滩运动、滨海城市观光及潮汐地貌观赏为主;海岛旅游依托岛屿资源,融合生态探险、渔俗体验与高端度假,如跳岛游、潜水探秘等;近海旅游在离岸较近海域开展游艇观光、海上垂钓及帆船竞技等活动,满足个性化休闲需求;远洋旅游以邮轮为载体,通过跨国航线串联多国目的地,实现“海上度假+岸上游”的深度体验,形成覆盖海滨、海岛、近海至远洋的立体化旅游体系。
中国海洋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沿海地区开发,从最初的滨海观光和疗养等单一形态逐步扩展。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持续推动下,经历了90年代的探索引导和2009年后的全面提速,邮轮、游艇、海岛度假和海岛运动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目前,海洋旅游已成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正朝着高质量、国际化、可持续和智慧化的方向不断深化发展。
二、中国海洋旅游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海洋旅游作为海洋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业态,近年来迎来政策赋能的黄金发展期。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等纲领性文件,从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供给,同时通过《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推进演艺与游乐先进装备、水陆空旅游高端装备研发,叠加《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消费场景创新的系统部署,以及《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对市场主体的精准扶持,构建起覆盖产业规划、消费促进、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的全维度政策支撑体系,为海洋旅游突破传统业态边界、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随着国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构筑起涵盖顶层设计、要素保障与产业协同的全维度支撑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沿海省份正加速海洋旅游发展布局。例如:山东省出台《推进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4-2026年)》,系统部署“空间优化、业态升级、品牌塑造、环境焕新”四大工程,构建“一廊引领、两带联动、三区协同”发展格局;浙江省率先成立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统筹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通过舟山国际邮轮港建设、象山亚帆中心运营等标杆项目,加快构建“海岛公园-滨海廊道-海上航线”立体化旅游网络;广东省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若干措施》为纲领,重点推进15个滨海旅游度假区提质升级,培育“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等跨界融合新业态;海南省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密集出台游艇产业发展规划、海洋旅游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组合,创新实施“零关税”游艇进口、境外游艇航权开放等突破性举措,加速打造亚太游艇旅游消费中心。各省份通过政策创新与重大项目双轮驱动,正共同谱写中国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三、中国海洋旅游行业产业链
中国海洋旅游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联动,形成资源开发、产品服务与市场拓展的完整闭环。上游以海洋资源开发与装备制造为核心,涵盖海滨、海岛、珊瑚礁等自然景观及海洋文化资源的勘探保护,同时推动深海探测装备、智能船舶、防腐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为中游提供资源支撑与技术保障;中游聚焦旅游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涵盖海岛度假、邮轮旅游、海洋运动(如潜水、冲浪)等多元化业态,并通过港口、酒店、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游客体验;下游以市场营销与衍生服务为延伸,通过线上旅游平台、旅行社等渠道推广产品,同时拓展海洋文化研学、海洋工艺品加工、涉海金融服务等配套产业,并通过科研教育、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推动全链条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与产业提质升级,我国文旅市场呈现强劲复苏和稳健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次达56.15亿,同比增长14.8%;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增长17.1%。进入2025年上半年,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增长20.6%。从结构看,城镇居民出游24.52亿人次,增长17.5%;农村居民出游8.33亿人次,显著增长30.6%。消费方面,上半年居民出游总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城镇居民花费2.60万亿元,增长12.5%;农村居民花费0.55万亿元,大幅增长30.1%,反映旅游市场消费潜力正加速释放。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海洋旅游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四、中国海洋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以稳健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呈现出总量扩容、结构升级、动能跃迁的显著特征。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54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9%,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0.4个百分点,成为稳经济大盘的重要蓝色引擎;2025年上半年延续增长态势,实现5.1万亿元产值,同比增速达5.8%,彰显出强劲发展韧性。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中,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形成战略支点联动之势,山东以海洋科技为引领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高地,浙江通过“海洋经济倍增计划”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依托滨海旅游带建设推动“海洋+”多业态融合,海南则以自贸港政策创新为突破口,探索“海洋旅游+生态保护+科技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各地差异化政策布局正催生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增长极。
作为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柱,海洋旅游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内居民旅游消费需求蓬勃兴起以及国际邮轮入境免签政策落地带动入境游强劲回暖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之下,行业市场热度持续攀升。近年来,随着供给端海洋文旅产品创新迭代加速、特色项目不断涌现的双向驱动,产业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同比增长9.2%,在体量突破万亿级的基础上仍保持强劲增长动能;其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36.9%,较2023年提升0.7个百分点,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目前,全国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和海南等多个海洋旅游集聚区。在重点区域市场中,海南作为国家战略支持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发展尤为突出。2024年海南省接待游客9720.78万人次,同比增长8%,创历史新高;游客总花费突破两千亿元大关,达到2040.14亿元,同比增长12.5%。近年来,海南省以建设“海洋强省”为目标,依托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密集出台系列规划,大力发展邮轮旅游、游艇产业和低空海洋旅游等新业态,构建“陆海空”立体化产品体系,力争到2027年海洋旅游接待游客超1800万人次、收入突破400亿元,成为中国海洋旅游创新与国际化发展的核心示范区。
五、中国海洋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海洋旅游行业未来将向高质量、多元化和国际化纵深发展。在消费升级和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产品形态持续创新,从传统观光加速转向沉浸式、个性化体验,“海洋+文化、体育、康养、科技”等融合业态将成为主流,形成陆海空联动的立体化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和数字技术将深度赋能产业全程,智慧管理、低碳运营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与此同时,区域协同不断加强,低空旅游、远洋探索等新市场迅速成长,伴随邮轮免签与国际航线拓展,中国海洋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吸引力将显著提升,逐步构建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旅游目的地体系。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深化体验与融合创新
中国海洋旅游行业将朝着体验深化和业态融合的方向加速发展。未来产品更强调沉浸感与个性化,突破传统观光模式,涌现出更多如海洋研学、定制海钓、水上运动赛事等主题细分产品。"海洋+"模式成为主流,与文化、康养、体育、科技等产业深度结合,形成诸如"低空飞行+滨海观光""新能源基地+生态旅游"等创新场景。科技赋能将进一步优化游客体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广泛用于海洋馆、博物馆等场景,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智慧文旅平台则实现一站式服务和精准营销。
2、绿色与智慧双轮驱动
绿色与智慧引领将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生态保护被置于优先位置,开发模式更强调“人海和谐”,红树林修复、海洋牧场建设等生态项目将与旅游体验有机结合。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深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客流预警、应急响应和资源调度,智慧邮轮港、智能导览、无人艇体验等新形态不断涌现。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全链条,新能源船舶、节能设施广泛应用,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海洋旅游新模式。
3、开放协同与全球布局
未来市场空间将持续拓展,发展格局趋向协同化与国际化。低空旅游、远洋探险等新型市场快速兴起,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重点区域加强联动,共同打造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入境市场迎来新机遇,邮轮免签、国际航线开通等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前来体验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市场竞争将从资源争夺转向品牌与服务品质的较量,推动全行业走向高质量、国际化发展新阶段。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xdzkrt.com)发布的《中国海洋旅游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海洋旅游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海洋旅游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共十三章,包含海洋旅游行业重点生产企业分析 ,2025-2031年海洋旅游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2025-2031年海洋旅游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