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玉米产业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柱,以全国最大种植规模、最高年产量及最具价值种业市场稳居国家粮食体系核心。近年来,在政策与科技双重助力下,2024年播种面积突破4474.1万公顷、同比增1.18%,单产达439.4公斤/亩,总产量创2.95亿吨新高,形成面积、单产、总产协同增长格局。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已构建从传统初加工到现代生物基材料研发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成为农工制造的关键枢纽。虽受国际价格波动、需求周期调整及成本攀升影响,2024年玉米深加工市场规模回调至1900亿元,但产业长期向好态势稳固。未来,在“双碳”战略下,伴随生物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工技术突破及产品结构升级,行业有望迎来高质量增长,市场规模将稳健扩张。
上市企业:中粮科技(000930.SZ)、隆平高科(000998.SZ)、荃银高科(300087.SZ)、厦门象屿(600057.SH)、神农种业(300189.SZ)、农发种业(600313.SH)、梅花生物(600873.SH)、金丹科技(300829.SZ)、新和成(002001.SZ)、西王食品(000639.SZ)、保龄宝(002286.SZ)、金龙鱼(300999.SZ)
相关企业:黑龙江金象生化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鹏程生化有限公司、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嘉吉生化有限公司
关键词:玉米、玉米加工、淀粉、玉米加工产业链、玉米加工发展现状、玉米加工细分市场、玉米加工行业竞争格局、玉米加工发展趋势
一、玉米加工行业相关概述
玉米加工是指以玉米为原料,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处理,以改变其形态、成分或性质,从而生产出多种产品的过程。根据加工深度和产品用途,玉米加工可分为初级加工和深加工两大类。初级加工主要包括玉米的清理、脱皮、破碎、磨粉等工序,产品形式为玉米糁、玉米粉、玉米胚等基础原料,可直接用于食品制作或作为饲料原料;深加工则进一步利用酶解、发酵、分离等技术,将玉米转化为淀粉、淀粉糖(如葡萄糖浆、果葡糖浆)、酒精、玉米油、氨基酸(如谷氨酸、赖氨酸)、变性淀粉及生物基材料(如聚乳酸)等高附加值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能源及新材料等领域。两类加工方式共同构建了玉米从初级农产品到多元化工业原料的完整产业链。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它富含淀粉、蛋白质,同时还含有少量的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纤维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历史上,玉米曾作为主要口粮,弥补小麦和稻谷的供应不足。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玉米的用途已从传统食用逐步拓展至饲料加工和工业原料领域。如今,玉米不仅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更成为生物能源、化工材料等行业的重要资源,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二、中国玉米加工产业链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加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消费升级和政策支持,我国玉米加工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上游以育种种植和装备制造为基础,为产业提供原料保障和技术支撑;中游作为核心加工层,借助物理、化学及生物技术,将玉米转化为淀粉、酒精、氨基酸、生物基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涵盖发酵、分离、提纯等复杂工艺,企业凭借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提升产品竞争力;下游则广泛对接食品工业、饲料工业、生物能源、医药化工及新材料等多元消费领域,推动玉米加工产品向精细化、功能化方向延伸。
三、中国玉米行业发展现状
玉米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当前种植面积最广、总产量最高且种业市值最大的品类。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冲破1.4万亿斤大关,而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占比超过40%。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与技术推广举措,有力推动了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与单产的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玉米播种面积达4474.10万公顷,较上一年增加52万公顷,同比增长1.18%;玉米单产达到439.4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0公斤,实现面积、单产双增长,为下游加工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的有力推动下,行业加大了科研立项支持力度,玉米单位产量和总产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2024年,全国玉米产量达到29492万吨,同比增加607.5万吨,增长2.1%。展望2025年,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种植模式的不断优化,玉米单位产量和总产量有望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目前,中国玉米生产格局已基本成型,全国60%以上的玉米产量集中在东北及西部地区。其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辽宁、河北、新疆、四川、云南这10个省份的玉米产量合计在全国总产量中的占比稳定在81%以上,成为我国玉米生产的核心区域。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玉米加工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四、中国玉米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消费结构主要由饲用消费、工业消费和食用消费三大部分构成。近年来,在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和深加工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玉米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玉米消费总量预计将达到31784.63万吨,较上年微增0.6%。其中,食用消费为1880.87万吨,同比减少0.48%;饲用消费16563.23万吨,小幅回落0.31%,主要受养殖业产能优化和饲料配方调整影响;而工业消费则逆势增长3.07%,达到7936.79万吨,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深加工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特别是在燃料乙醇、生物基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带动下,玉米工业消费呈现持续增长态势。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链的延伸拓展,预计未来玉米在工业领域的消费比重还将进一步提升,为玉米加工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已成功构建起从传统初加工到现代生物基材料研发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成为贯通农业生产与工业制造的关键枢纽。从市场发展态势来看,虽然2022-2024年间国内玉米产量持续攀升,但由于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游需求周期性调整、能源及环保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行业整体加工规模经历阶段性收缩,玉米深加工市场规模相应回调至1900亿元,较2022年峰值下降6.4%,但产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稳固。未来,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随着生物基新材料、绿色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叠加加工技术持续突破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预计行业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增长周期,市场规模有望实现稳健扩张。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已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玉米淀粉、玉米酒精、玉米蛋白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从产品构成来看,玉米淀粉作为核心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得益于玉米籽粒中高达68%-70%的淀粉含量优势。目前淀粉及淀粉糖类产品约占整个玉米深加工产业的55%市场份额,而酒精类产品则以26%的占比位居第二,形成了"淀粉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玉米各组分正被更加充分地开发利用,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
当前,玉米淀粉无疑是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核心产品。近年来,我国玉米淀粉产量总体保持稳定态势,展现出较强的产业韧性。玉米淀粉具备广阔的加工应用前景,可进一步深加工为淀粉糖、变性淀粉、味精、有机酸及化工醇等多种产品。这些产品凭借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众多领域。在玉米淀粉的下游需求结构中,淀粉糖占据 55%的较大比重,其中果葡糖浆作为淀粉糖的重要品类,主要用于替代白砂糖,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玉米淀粉的其他下游需求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造纸、化工、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均有应用。其中淀粉下游的食品及面粉需求共计约10%。
五、中国玉米加工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已形成层次分明的竞争格局,呈现"金字塔式"的三级梯队结构。第一梯队以中粮科技、梅花生物和新和成等产业巨头为代表,这些企业通过构建"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体系,在氨基酸、维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第二梯队包括西王食品、保龄宝等专业化企业,凭借在玉米油、功能糖等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第三梯队则涵盖了金龙鱼、鹏程生化、成福食品、诸城兴贸和嘉吉生化等企业,它们多在细分市场或特定区域开展业务。随着行业整合加速和环保要求趋严,未来竞争焦点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以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绿色制造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赛道。
聚焦重点细分市场,中国玉米淀粉企业竞争格局呈现高度集中且差异化发展的态势。头部企业如诸城兴贸、西王集团等凭借规模优势、全产业链布局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占据市场主导地位,CR5市场占有率超过44%,且持续攀升,通过纵向整合原料供应与横向拓展变性淀粉等高端产品增强竞争力;区域上产能集中在山东、吉林、河北等玉米主产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且企业正沿“种植带+港口枢纽”布局扩张;同时,企业积极向生物可降解材料(如PLA原料)、预制菜辅料、医药级淀粉等新兴领域渗透,以差异化策略抢占细分市场,推动行业从基础原料向高附加值应用转型。
六、中国玉米加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玉米加工行业未来将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推广清洁生产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降低碳排放、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聚焦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如聚乳酸、功能性糖等,以契合健康环保的市场需求;此外,生物制造技术的突破将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原料利用效率与产品附加值,并促进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应用领域,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1、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
中国玉米加工行业正加速向绿色化与循环经济方向转型。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行业将显著降低碳排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例如,采用生物发酵技术替代传统化学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加强玉米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这一趋势不仅符合国家环保政策要求,也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2、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成为核心
随着市场需求的升级,玉米加工行业将加速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满足健康、环保等多元化需求。聚乳酸、功能性糖和生物基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将成为重点。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将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新生化反应和新代谢通路,开发新型生物材料,实现产品的高端化和差异化。
3、生物制造技术引领产业升级
生物制造技术的突破将为玉米加工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依托生物制造技术,行业将提高原料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玉米品种,提高淀粉含量和品质;利用酶工程技术优化加工工艺,提升产品得率和纯度。同时,生物制造技术还将推动玉米加工行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例如,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结合,开发玉米基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拓展行业应用领域。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xdzkrt.com)发布的《中国玉米加工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玉米加工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玉米加工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共八章,包含中国玉米加工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布局状况研究,中国玉米加工企业布局案例研究,中国玉米加工行业市场及战略布局策略建议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