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研判2025!中国智慧气象行业特征、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及竞争梯队分析: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竞争格局分化[图]

内容概要:智慧气象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气象观测更智能、预报更精准、预警更及时、信息更共享、服务更普惠、应用更深入,最终目标是实现“气象+”赋能千行百业,守护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智慧气象产业链是以气象数据为核心,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感知-传输-处理-应用-服务”全链条的复杂生态体系。包括上游基础设施与感知层、中游平台与处理层,以及下游应用层。从市场应用看,智慧气象应用包括防灾减灾、智慧农业、智慧能源等专业领域及气象信息服务、行业解决方案、气候数据服务等商业服务领域。中国智慧气象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63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43.4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上市企业:四创电子(600990)、国睿科技(600562)、蓝盾光电(300862)、纳睿雷达(688522)、中科星图(688568)、超图软件(300036)、航天宏图(688066)、雷科防务(002413)、长江投资(600119)、上海沪工(603131)、国能日新(301162)、托普云农(301556)等


相关企业: 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象谱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智慧气象行业产业链、智慧气象行业市场规模、智慧气象行业竞争梯队、智慧气象行业相关政策


一、智慧气象行业发展概述


智慧气象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气象观测更智能、预报更精准、预警更及时、信息更共享、服务更普惠、应用更深入,最终目标是实现“气象+”赋能千行百业,守护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它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发展方向,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智慧气象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型、数据丰富性、服务个性化、应用广泛性、高度协同性等特征,具体如下:

智慧气象行业特征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智慧气象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智慧气象产业链是以气象数据为核心,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感知-传输-处理-应用-服务”全链条的复杂生态体系。包括上游基础设施与感知层、中游平台与处理层,以及下游应用层。从市场应用看,智慧气象应用包括防灾减灾、智慧农业、智慧能源等专业领域及气象信息服务、行业解决方案、气候数据服务等商业服务领域。


智慧气象行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2024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和地质灾害、台风、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干旱、地震、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截至2024年12月31日,据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报告,2024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全国941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856人,紧急转移安置364.5万人次;倒塌房屋6.4万间,损坏房屋83.2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08.9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11.1亿元。

2020-2024年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传统气象监测存在覆盖不足、预报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灾害应对需求。智慧气象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构建全域监测网络,实现气象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提前捕捉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的前兆信号,将预警时效从小时级提升至分钟级,为人员疏散、物资调配争取宝贵时间。


同时,其利用 AI 模型分析海量数据,能精准预测灾害天气的强度、范围和影响区域,为政府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过度响应或疏漏。此外,智慧气象还能推动气象部门与应急、交通、水利等多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灾害风险的联合研判和联动处置,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近年来,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气象行业与高精尖技术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为智慧气象行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2021年11月,《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立面向不同承灾体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全国气象灾害风险数字化分析应用,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支撑能力。2022年5月,《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提出,将“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列入重点推动的七大发展任务之一,气象部门将通过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等,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通过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设施建设等,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2023年8月,中国气象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防雷安全监管数字化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防雷安全监管数字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全国一体化数字监管系统基本建成,配套制度基本健全,数字化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监管效能明显提升;到2030年,整体协同高效、数据共享融合、应用场景丰富的全国一体化数字监管系统更加成熟,数据共享机制、监管制度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化监管体系更加完备,监管更加高效。2025年4月,中国气象局发布《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办法》,要求为流通气象数据匹配身份标识(含来源、使用范围等),建立数据溯源机制,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这些政策的发布在促进智慧气象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加强监管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

2021-2025年中国智慧气象行业相关政策


三、智慧气象市场现状


1、市场规模


中国智慧气象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63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43.4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智慧气象行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点,在政策驱动、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的三重加持下,已形成 “空天地一体化” 监测网络、智能决策模型与跨行业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成为支撑国家防灾减灾、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基础设施。未来五年,随着 6G、量子计算等技术应用,行业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气象智慧的新动能。

2019-2024年中国智慧气象市场规模


2、市场细分格局


从市场格局看,智慧气象行业主要包括硬件、软件及服务三大细分市场,其中硬件市场占比最大,约36%;软件市场占比约34%;服务市场占比约30%。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渗透,各类技术在气象市场上的应用场景日趋丰富,未来硬件市场占比将有所下降,服务市场占比将不断上升。

中国智慧气象市场细分格局


3、各地智慧气象行业应用典型案例


1)上海市AI气象预报模型“雨师”和“扶摇”


2025年3月,国内首个聚焦超大城市安全的AI气象预报模型“雨师”和“扶摇”完成测试,将于今年主汛期正式上岗。这意味着上海市民收到的暴雨预警将有望精确到街镇级,强对流天气预警时效最多可提前45分钟。“雨师”由上海市气象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研发,专注于影响上海的突发强对流天气。与专注“解剖”云团的“雨师”不同,“扶摇”更像是架设在城市上空的超高倍显微镜,瞄准的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尤其是,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雨师”和“扶摇”自2024年底已开始试运行,预计2025年汛期将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让上海城市的气象安全网将更加细密。

上海市AI气象预报模型“雨师”和“扶摇”


2)云南20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布网方案


202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要理念和防灾减灾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云南省气象部门抢抓历史机遇,启动气象精密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聚焦云南山地占比94%、地质灾害频发、监测盲区覆盖率低等痛点,科学规划20部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布网方案。


项目于2024年6月全面开工,仅用5个月便完成从选址到试运行的全程攻坚,将全省天气雷达距地1公里高度覆盖率从62.7%提升至88%,填补了青藏高原东南麓复杂地形监测空白。这双“风云守望之眼”,使西南边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现大跨越。

西南山地灾害智慧监测系统核心构成


智慧服务正在惠及民生防灾减灾末梢,2024年云南省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和发布机制实现省市县三级共享共用,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系统、电信运营商实现对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57%。公众服务满意度再创历史新高。


4、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简称“大湾区气象中心”)是中国气象局与广东省政府共建的国家级区域气象中心,定位为 “全球标杆性气象创新枢纽”,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11城、超8,600万人口。其核心使命是破解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的精准预警难题,支撑世界级城市群安全运行。


2025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与深圳低空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低空产业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低空气象服务领域,构建“数据共享+技术创新+产业输出”的深度合作模式,为深圳低空经济安全运行筑牢气象保障屏障,并向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输出可复制的“深圳方案”。深圳低空产业公司作为深圳低空经济国资平台,肩负建设深圳低空飞行服务平台、保障低空飞行安全的重要使命。而预警中心则是央地合办的气象科技创新中心,在数值预报同化技术等领域具备核心研发能力。此次合作中,预警中心将为深圳低空产业公司运营的“深圳低空气象服务中心”提供精细化气象数据支撑与产品支持,协助规划建设低空监测网,并拓展气象服务在低空飞行、通用航空等场景的应用。


四、竞争格局


中国智慧气象行业形成国家队掌控基础设施、科技企业重构价值链、民营企业深耕细分场景的双轨格局。中国气象局掌控 80% 观测站点与 90% 卫星数据,主导公共服务与数据开放。其通过 “云 + 端” 技术体制推动智能数字预报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球的数值预报业务模式。我国科技巨头加快生态整合,如华为、阿里等企业通过技术整合与生态合作重塑市场。民营企业发力垂直突破,如墨迹天气在航空物流短临预报市占率高;航天宏图依托 “宏图一号” 雷达卫星星座,实现 3 小时全球覆盖,农业遥感服务市占率领先。

中国智慧气象行业竞争梯队


五、发展趋势


1、持续推进空天地一体化与全链条服务


智慧气象行业以空天地海一体化观测网络为根基,构建 “硬件 - 数据 - 服务” 的完整生态。上游以高精度传感器、卫星载荷、雷达系统为核心,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中游聚焦数据处理与智能服务,涵盖气象大数据平台、AI 算法模型、云计算基础设施。华为云、墨迹天气等企业通过 “气象 + 5G”“气象 + 能源” 等解决方案切入细分场景;下游垂直场景应用爆发。


2、AI、量子与数据要素重构智慧气象能力边界


技术创新是行业核心驱动力,推动气象服务从 “经验预测” 向 “智能决策” 跃迁。人工智能与数值模式融合,将大大提升气象大模型的应用价值。卫星遥感、无人机与物联网设备构建 “空天地海” 一体化监测网络。量子计算技术试点应用,可通过混合量子经典神经网络优化各类气象预测。


3、市场应用深化,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未来,随着“气象 +” 融合应用深化,如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气候金融衍生品开发(如气象指数期货),将推动智慧气象行业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到 2030 年,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 25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维持在 15% 以上,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之一。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xdzkrt.com)发布的《中国智慧气象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22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智慧气象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智慧气象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智慧气象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共十章,包含中国智慧气象项目投资案例分析,2025-2031年中国智慧气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智慧气象行业政策规划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

监控分技术委员会

联合发布

TC280/SC6在

用润滑油液应

用及监控分技

术委员会

标准市场调查

问卷

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
答完即刻抽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