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生物互利互惠和资源互补利用等生态学原理,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适度工程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艺和渔艺的融合,实现稻田集约利用,能在稳定水稻生产前提下,额外产出优质水产品,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十四五”以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种养面积稳步扩大,技术和模式创新发展,规范化生产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605万亩,同比增长2.6%;生产稻谷约2300万吨、生产水产品443.36万吨,较2023年分别增加了 50万吨、26.71万吨,稻谷每亩产量维持在500kg,水产品每亩产量增长至96.3 kg。稻渔综合种养区域性特征明显,集中在湖北、安徽、湖北、四川等水稻主产区。2024年湖北省以884.7万亩位居全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之首,安徽紧跟其后,种养面积为807.6万亩。湖南、四川种养面积超500万亩。江苏、贵州、江西、云南、辽宁、吉林、河南四川种养面积超100万亩。从品种来看,小龙虾市场需求量大,“稻-小龙虾”种养模式已成为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中发展最快和养殖规模最大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2024年全国稻小龙虾模式应用面积约2600万亩,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56.46%。稻鱼模式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第二大模式,主要是稻田养殖鲤鲫和土著鱼类,2024年,全国稻鱼模式应用面积近1400万亩,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30%。稻蟹模式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第三大模式,2024年,全国稻蟹模式应用面积近300万亩,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6.51%。此外,稻鳖、稻蛙、稻螺等模式也有一定规模。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将继续稳定扩大,同时面临由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发展质量效益将不断提升。
相关企业: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湖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桐乡市宏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杰与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安徽省枫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郎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广元市昭化区万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丘北桑秋食品开发有限公司、阿拉尔市长鑫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市丰南区元农土壤改良研究有限公司、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镇赉县汇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森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森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睢宁县创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关键词: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稻渔综合种养产品产量、稻渔综合种养地区分布、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未来趋势
一、稻渔综合种养相关概述
稻渔综合种养是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要求,以稳定水稻生产、促进渔业发展为目标,在继承原有稻田养殖经验和技术基础上,创新发展的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利用生物互利互惠和资源互补利用等生态学原理,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适度工程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艺和渔艺的融合,实现稻田集约利用,能在稳定水稻生产前提下,额外产出优质水产品,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由稻田养鱼到稻渔综合种养,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发展,二者有明显区别。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二、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1、相关政策
稻渔综合种养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显著,同时通过“稻渔互惠”节肥减药,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如2024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发展稻鱼、稻虾等生产,西南、华南地区重点发展稻鱼、稻螺等生产,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重点发展稻蟹、稻鱼等生产。推广稻鱼鸭、鱼菜等复合种养模式,提高水稻和水产综合生产能力。到2030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左右。随后于2025年7月,发布了《关于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种养模式更加高效,种养生产更加绿色,质量安全更有保障,联农带农共富典型更多涌现。
2、整体规模
“十四五”以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蓬勃发展,种养面积稳步扩大,技术和模式创新发展,规范化生产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605万亩,同比增长2.6%。
随着稻渔综合种养在大江南北快速推广,产品产量也不断增加,2024年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稻谷约2300万吨、生产水产品443.36万吨,较2023年分别增加了 50万吨、26.71万吨,稻谷每亩产量维持在500kg,水产品每亩产量增长至96.3 kg。
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占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11年的4.85%一路增长至2024年的12.55%,期间提高了7.70个百分点。
2、地区分布
稻渔综合种养区域性特征明显,集中在湖北、安徽、湖北、四川等水稻主产区。2024年湖北省以884.7万亩位居全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之首,安徽紧跟其后,种养面积为807.6万亩。湖南、四川种养面积超500万亩。江苏、贵州、江西、云南、辽宁、吉林、河南四川种养面积超100万亩。
从2024年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来看,湖北省产量为12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4%,也是唯一一个超百万吨的地区。湖北依托水稻、水产两大资源优势,加快稻渔主导模式的集成与示范,逐步形成以稻虾模式为主导,带动稻鳝、稻鳖、稻蟹、稻虾鳝、稻虾鸭等多种模式全面发展的稻渔产业格局。安徽产量为75.4万吨,占比17.0%。湖南、四川、江苏产量分别占比13.4%、12.5%、9.5%。
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引进经济价值高且适宜本地区的养殖品种,结合原有稻作模式和水产养殖方式,创新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1)按品种,可划分为稻虾、稻鱼、稻蟹、稻鳅、稻鳖、稻蛙、稻螺等模式。在单一品种种养模式的基础上,因资源利用率更高等原因,多品种混养种养模式逐渐受到经营主体的广泛关注和青睐。(2)按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结合方式,根据对稻田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可划分为空间结合型的共作和时间连接型的轮作两大类,以及“共作+连作”一体模式。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和其他水产养殖方式结合,又形成了生产效率更高的各类复合型模式,如东北地区湖(塘)田接力模式、宁夏“设施渔业+稻渔共作”模式等。(3)按田间工程,可划分为沟坑型、微沟型、平板式等模式。其中,出于保护稻田生产能力和促进水稻生产的考虑,各地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不挖沟或少挖沟模式,如安徽省霍邱县的原生态稻虾种养模式、浙江省青田县的丘陵山区稻鱼共作模式、江西省的无环沟稻虾种养模式等。(4)按地形地貌,可划分为平原型、山区型、丘陵梯田型等模式,如分布最广泛的稻鲤种养,适宜于各类地形地貌。
从品种来看,小龙虾市场需求量大,“稻-小龙虾”种养模式已成为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中发展最快和养殖规模最大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2024年全国稻小龙虾模式应用面积约2600万亩,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56.46%。稻小龙虾以“一稻两虾”共作模式为主,通过环沟改造构建稻虾立体空间,实现“一季稻、两季虾”周年循环。稻鱼模式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第二大模式,主要是稻田养殖鲤鲫和土著鱼类,2024年,全国稻鱼模式应用面积近1400万亩,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30%。稻蟹模式是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第三大模式,2024年,全国稻蟹模式应用面积近300万亩,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6.51%。此外,稻鳖、稻蛙、稻螺等模式也有一定规模。
稻小龙虾模式主要分布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江苏等长江中下游5省,约2300万亩,占全国稻小龙虾模式应用面积的88%;其次为河南、四川,超200万亩,浙江、重庆、广西等地也有一定规模,约100万亩。此外,随着近年来持续探索,东北地区稻小龙虾产业开始起步,黑龙江已推广5万亩。
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趋势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将继续稳定扩大,同时面临由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发展质量效益将不断提升。 生产上,技术模式将不断创新发展,且更加本地化和多元化,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化经营上,新型经营主体占比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在各地涌现,集群化发展成为主流;融合发展上,种养生产和种业、投入品生产、生产设备制造、加工仓储、商贸流通等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拓展,种养业与餐饮美食、休闲旅游、农事体验、科普教育深度融合,产业融合和新业态蓬勃发展。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xdzkrt.com)发布的《中国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共九章,包含2020-2024年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各区域市场概况,稻渔综合种养行业主要优势企业分析,2025-2031年中国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