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揭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产业生态日益优化[图]
揭阳围绕构建具有揭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担当作为,苦干实干,推动揭阳形成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两大新兴支柱产业,服装制鞋、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物流电商、大健康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的“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新格局。
2025年安徽省滁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以县域经济为支点,驱动滁州“8+3”产业体系加速崛起[图]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并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近年来,滁州紧扣“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前沿产业赛道,创新推行产业链“链长制”,通过精准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产业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以“双招双引”为战略支点,滁州深化“8+3”新兴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深度对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资源,加速培育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产业新生态。
2025年河南平顶山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7群12链”加快成势,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图]
平顶山市紧扣“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聚焦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轻工纺织、绿色食品等7大产业集群以及12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年安徽省安庆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深化“一十百千”产业培育工程,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图]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并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安庆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以"链式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构建"双核引领、多元支撑"的"2+N"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聚焦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2025年安徽省宣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落实“2+3+4”产业链专班“七个一”工作机制,前瞻布局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赛道[图]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并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宣城市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已成为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核心门户。近年来,宣城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创新构建"2+3+4"产业链专班工作机制,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5年山西大同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深耕四大赛道,构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图]
近年来,大同市主动担起省委赋予的“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使命任务,确立了“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和“转型四步走”战略,聚焦科技(先进制造业)、能源、农业和文旅消费“四大赛道”持续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路和路径更加清晰,转型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
2025年安徽省马鞍山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全面优化马鞍山新质生产力生态[图]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并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马鞍山作为长三角中心区重要工业城市,凭借皖苏交界与“双圈”枢纽的战略区位,以制造业为根基,锚定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与绿色转型,构建起先进制造业主导的现代化产业矩阵。形成“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扩容、未来产业蓄势”的梯度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标杆样板。
2025年广东中山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加快培育“4+6”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夯实中山制造业家底[图]
当前,中山市正立足“4+6”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基础,聚焦科创引领,以区域融合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即以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等四大产业为引领,联动高端装备、光电光学、灯饰照明、中山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等现代化产业集群,形成“4+6”产业集群舰队,夯实中山制造业家底。“十大舰队”产业集群已成为中山市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2024年中山“十大舰队”产业集群规上总产值突破7400亿元。其中智能家电产业2024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350亿元,同比增长4.2%。
2025年四川省德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锚定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目标,全力推进“3+1”主导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图]
德阳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产业协同为纽带、绿色低碳为底色,构建起“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立体化发展架构。在“3+1”主导产业层面,机械装备依托东方电气等链主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材料化工聚焦新能源材料突破技术壁垒,食品饮料以品质化、品牌化深耕细分市场,数字经济则以“智改数转”赋能传统产业全链条;新兴产业赛道上,通用航空与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抢占技术制高点;现代服务业深度嵌入制造业生产环节,研发设计、智慧物流、科技金融等业态与制造业形成“研发-生产-服务”闭环,同时生活性服务业以消费升级为导向拓展新场景。
2025年江苏镇江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四群八链”产业已成为全市制造业稳定增长的主引擎[图]
近年来,镇江市提出“产业强市”战略,把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作为重中之重,以“链长制”为抓手,全面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四大产业集群和八条重点产业链。“四群八链”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加速融合,骨干企业规模明显提升,部分优质链主企业成为行业“领头雁”,促进和带动了全市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四群八链”已成为全市制造业稳定增长的主引擎。
2025年陕西省宝鸡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强链壮群加速推进,宝鸡市新质生产力规模持续拓展[图]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并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近年来,近年来,宝鸡市聚焦五大优势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钛及钛合金、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工业、能源化工),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创新协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河南周口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新突破,主导优势产业加速集聚[图]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产业为支撑,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工业体系,涵盖32个行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主导产业的强劲增长,有力支撑了周口市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2024年周口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12.6%,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
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速构建“5+N”未来产业体系[图]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并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近年来,连云港市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构建"4510"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海洋经济强市战略,城市能级和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2025年河北沧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做大做强两大主导产业与八大优势产业[图]
近年来,沧州市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上实现新突破。在政策支持下,两大主导产业与八大优势产业实现良好发展,产业链体系加速完善,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2024年,两大主导产业完成规上企业营业收入445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7.1%,为区域经济注入蓬勃活力。
2025年甘肃省兰州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将园区作为产业发展主战场,加速构建“3+2”现代化产业体系[图]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并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近年来,兰州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着力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一产提质增效、二产转型升级、三产创新发展,同步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25年广东珠海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七大主导产业与“4+3”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拉动珠海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图]
七大主导产业与“4+3”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拉动珠海经济发展的强引擎,产业发展迅猛。2024年珠海市七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348.09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个百分点,七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81.8%。全年珠海市“4+3”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1.25亿元,同比增长10.7%。